雪洞镇全面推行“两带三全”发展模式助力“春风行动”
为进一步助力“春风行动”,打赢脱贫攻坚战,该镇紧紧扭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将之作为“造血”式扶贫的根本出路、治本之策、动力之源,探索形成了“两带三全”发展模式,推动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顺势而谋、应运而生、开花结果。
一是村干带头。在村级换届中,通过民主选举,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好眼光,有群众公信力的优秀人才选优配强到村“两委”班子中来,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按照全镇的产业规划带头发展产业示范点。如:雪凉山珍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由雪洞村支部书记等成立,联合新惠农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抱团全镇152户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产业,种植周期内实现贫困户户均年收益1万元以上。又如:雪洞村村委会副主任,带头成立农家缘生态食品有限公司,大力发展苕蕨粑加工产业,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5人,带动偏僻的洞阳村40余户贫困户提高红苕种植的附加值,实现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干部的带头示范,极大地增强了产业发展的感召力、带动力和群众参与的信心。
二是能人带富。为助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该镇面向全镇,搭建各村能人信息台账,详细分析每名能人专长,对他们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并根据产业规划的契合度,引导他们发挥优势和特长,领办各类产业示范点,抱团贫困户增收脱贫。如:界牌村的杨莉、吴配文夫妻,既是州级农业龙头企业心意天麻公司的负责人,也是深谙中药村和食用菌种植之道的技术人才,由他们领办的巴仙村20亩羊肚菌种植示范基地,当年就实现了亩产300斤以上试种目标,按照40元/斤的保底回收价,种植周期内抱团的10户贫困户户均收益达到2万余元。
三是全产业链设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大的过程中,该镇注重从全产业链的发展方向上来设计和实施项目。一方面,充分依托生态种养品牌优势,大力发展配套加工业和电子商务销售,形成横跨一产、二产、三产的产业布局和定位。如:通过发展特色加工业和村级电商,雪洞灰碱粑、洞阳苕蕨粑等产品一定程度实现了线上线下销售,为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专利保护和“QS”认证申报等工作,推动产品价值链和销售链重构。如:正在申报办理洞阳竹馏养殖技术专利和苕蕨粑“QS”认证等,不断完善产业发展中技术、准入等核心要素,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再一方面,着力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开发上下游关联项目,探寻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如:为解决中药材杭白菊大量种植后的销售问题, 配套设计了加工和包装厂房等项目,有效解决了产品保存和滞销的问题。
四是全订单式发展。积极推进“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工程,引进和培育一批市场经营主体,实现与产业项目订单的无缝对接,解除贫困群众在参与产业发展中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目前,在该镇发展的脱贫攻坚产业项目中,订单销售实现了全覆盖。如:食用菌种植由新惠民农食菌发展有限公司订单回收;天麻种植由心意天麻有限公司订单回收;中药材种植由湖南省“自然堂”订单回收;花卉苗木种植由尚绿普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订单回收。通过全镇努力,实现产业项目全订单式发展,在回收产品的同时还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撑,为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后盾。
五是贫困户全覆盖。围绕“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该镇大力实施“一园六基地”产业规划,推动实现贫困人口100%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既定目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全覆盖:一是有力可扶者通过项目实施和技术培训来覆盖,如2017年食用菌种植项目,152户贫困人口直接受益,11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到康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竹馏,覆盖巴仙、洞阳、岩门92户贫困户,户均年分红1000元以上。(龙凯黄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