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 贵州省人民政府 |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Rss订阅 | 个人中心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基础公开 » 规划计划

三穗县贯彻落实2016年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自查报告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索引号: GZ000001/2016-16376
  • 信息分类: 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
  • 发文日期:
  • 文号:
  • 是否有效:
  • 信息名称: 三穗县贯彻落实2016年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自查报告

一、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

(一)围绕经济平稳发展,促进重大政策有效落实。

1.加快重点项目开工建设。2016年,全县拟开工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82个,总投资353.8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18个,总投资11.24亿元。围绕重点民生、重点领域、重大工程等,共谋划省州县重点项目28个,总投资243.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4个、占85.7%,总投资242亿元,目前开工21个,占重点项目数的75%一是加快交通重点项目建设。2016年,交通重点项目4个,总投资100亿元,三穗至施秉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三穗至镇远、三穗至青溪城市快速通道、S310线瓦寨至三穗段改造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改造通村水泥路87.3公里。二是加快水利重点项目建设,今年水利重点项目4个,总投资18.8亿元,塘冲水库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年底可下闸蓄水;金昌沟水库工程导流洞已顺利贯通,11月开展大坝填筑,并进行截流验收;白剑坡水库项目10月底前完成初设,并启动三通一平。三是三穗县高铁新区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编制9月底完成,今年底开工。四是棚户区综合整治1677户,总投资1亿元,现已实质性开工。五是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建设。2015年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共23个,总投资3.19亿元,开工率100%,其中高铁站前横路道路、农网改造升级、农村饮水安全等11个项目已全面竣工;三穗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及购置设备、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八弓镇中坝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等12个项目正在建设之中。2016年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共18个,总投资11.24亿元,目前已全部开工,开工率100%,三穗县颇洞至德明公路已基本建设完成,三穗县塘冲水库工程已收尾,三穗县档案馆、三穗县长吉乡中心卫生院等项目已完成场地土方开挖,其余项目均在加紧建设之中。六是谋划全域旅游项目建设,促进旅游“井喷式”增长。委托北京江山多娇规划院启动了《三穗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三穗旅游集散服务综合体总体策划》等14个规划,投资4.6亿元打造三穗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示范园,投资8000万元启动界牌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

2.引导社会投资健康发展。18月,全县社会投资102.3亿元,涉及教育、卫生、旅游、金融服务等行业。一是大力促进社会投资,深入实施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对251项事项的流程进行了优化,平均实际压缩73%,实现了政务中心一站式受理。目前全县共有私立幼儿园共20家,有私立医院2家,诊所31家,有广告业29家、印刷业4家、批零住餐业3845家。二是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加强PPP项目储备,目前储备项目59个,总投资508亿元,其中纳入省财政PPP预备项目12个,总投资59亿元。三穗县综合客运枢纽、高铁新区综合管廊等PPP项目年内启动建设。

3.认真清理盘活财政沉淀资金。全面开展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清理自查工作,收回财政存量资金2376万元,重新安排2349万元重点用于地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五融五帮试点项目,易地扶贫搬迁、农村道路建设、种养殖产业等方面

4.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围绕“十大消费行动”,采取畅通商品销售、升级农村消费、提质旅游休闲等措施,促进居民消费,进一步活跃消费市场。一是全力抓好市场主体培育。将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纳入了“十三五”规划,出台《三穗县服务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试行)》和《三穗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个改企”工作实施方案》,编制了《三穗县城乡商业网点规划(20102030)》。目前全县限上贸易企业达17家,规上服务业企业14家。二是推进消费升级。目前已建有县级商品配送中心1个,大中型日用品卖场10余个,形成了县城5分钟商品购物圈,电商村店覆盖率达80%以上;实施三穗生态扶贫示范园(国家3A级景区)升级打造工程,推进界牌村五融五帮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截止8月,全县接待游客91.7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8亿元。

5.促进外贸创新发展。以经济开发区为平台,积极承接中东部转移产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围绕加快壮大针织服装、轻工制造、食品加工大力培育外向型经济,目前已有贵州鼎盛服饰、三穗县金利服饰等10家公司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今年18月,我县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共有3家,出口创汇75万美元。主要进出口国家或地区是美国、日本、香港,主要进出口海关是盐田港、蛇口港、黄埔港。

6.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居住证暂行条例》,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二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成长吉乡、良上乡撤乡设镇,增加城镇人口约5000人。加快推进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围绕易地扶贫搬迁1.8万人的目标,年内实现搬迁入城5000人,已落实第一批搬迁3000人;2017年计划搬迁13000人,安置地已经落实正在规划建设。目前全县城镇化率提升至41.43%,县城人口增加到6.5万人建成区面积增加到1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达到36.8公里

(二)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产能有效供给

1.深化“放管服”改革。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14年以来,共承接省级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项,取消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行政服务事项28项,下放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106项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乡镇(台烈)。二是严格落实控编减编措施。制定《三穗县控编减编工作方案》、《关于收回事业单位部分空余编制的通知》等文件,20145月以来,共收回事业编制267名,用于保障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用编需求,各类编制均未突破州委编办下达的总量要求。三是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制度,今年6月份以来,新设立登记企业89户,双告知发放5户,个体设立登记337户。四是清理和取消“红顶中介”。切实开展“红顶中介”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我县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共46家,没有承担政府部门法定服务职能的社会组织,不存在“红顶中介”现象。五是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一单、两库、一细则”,切实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今年,全县年报抽查个体91户,68户已按要求公开,结果均正常;即时信息公示抽查企业35户,32户已按要求公开,结果均正常。六是全面公布政府部门“两单”。编制了《三穗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共编制27个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共2944项,并按要求向社会进行了公布。七是对国家职业资格实行目录清单管理。目前,我县共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护士资格证、检验资格证、药师资格证人数666人。

2.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经查,我县无此类情况。

3.积极化解房地产库存。截至20168月底,我县商品房库存总面积11.67万平方米,预计需要10个月消化周期,为加大房地产去库存力度:一是切实落实房地产交易环节税收优惠政策。对个人购买家庭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按照不同面积比例进行税收优惠。18月共减免各种税费598万元。二是完善支持居民住房合理消费信贷政策。对居民家庭购房实行对应的信贷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居民合理消费,目前居民购房贷款8.68亿元。三是加大购房补贴力度。出台了《三穗县购房补贴发放实施办法》,对符合补贴的购房对象给予政策补贴,预计全年将兑现购房补贴430余万元。

4.努力降低企业杠杆率。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选择上市和发债等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用好“特惠贷”、“助保贷”等惠民信贷产品,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并在省、州处非办的指导下,稳步推进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目前未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

5.切实降低企业成本。一是全面推进营改增试点。我县“营改增”涉及787户正常户,比营改增前每月平均减少588万元,下降64%二是全面推开阶段性降低企业职工社会保障费率。全县参保单位共109家,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2636人,参保单位缴费比例由20%下降为19%,为企业减负24.68万元;参加失业保险2636人,参保单位缴费比例由2%下降为1.5%,参保职工个人缴费比例由1%下降为0.5%,为企业减负12.34万元;参加工伤保险企业218家,参加工伤保险8078人,参保单位缴费比例由原0.5%-3%调整0.4%-2%,为企业减负21.42万元。三是全面推开停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截止20168月,同比减收价格调节基金130.04万元,减收教育费附加34.43万元、地方教育费附加22.95万元。四是全面推开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等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对国内植物检疫费、拖拉机号牌(含号牌架、固定封装置)费、拖拉机行驶证费、拖拉机登记证费、拖拉机驾驶证费、拖拉机安全技术检验费、林权勘测费等全面实行免征,取消税务登记证工本费和发票工本费两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五是在规定时间内解决政府拖欠企业工程款、保证金和物资采购款。我县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无拖欠企业工程款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向企业收取保证金现象以及拖欠物资采购款的现象。六是积极落实小微企业贷款“三个不低于”政策。加大“助保贷”、“特惠贷”“贵园信贷通”、“贵工贷”推进工作。目前各项贷款同比增长33.7%,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39.6%。小微企业贷款户数41户,同比增加2户;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8.4%

6.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通过2007-2011年的三轮企业改革,完成了27家(其中国有20家,集体7家)企业改制,安置职工1026人,安置经费(含税费)6558.50万元。改制后,目前全县现有县属国有企业10家,总资产34.66亿元,负债9.37亿元,所有者权益25.29亿元,实有职工154人。

7.加大力度补齐短板。一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围绕2016年实现2个乡镇“减贫摘帽”和减贫1.43万人目标任务,精准分析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实行挂图作战。认真安排2016年第一批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206万元,实施54个产业项目,覆盖85个贫困村1.1万户3.95万贫困人口,同时进一步强化技能培训、发展扶贫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全面落实“县委常委包乡镇、县级领导包村、乡科级干部包户、干部包人”的“四包”责任,今年全县3200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1.43万人。力争到2018年底扶持脱贫3.04万以上贫困人口,民政兜底1.15万人,实现85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以内,达到退出国家贫困县的目标。二是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围绕州下达2016年完成搬迁5000人目标任务,年内实现搬迁目标,打好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2017年计划搬迁1.3万人,总投资11亿元,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8万人的目标任务。三是落实灾后重建和水毁工程修复。2016年以来,全县受灾人口6.0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067公顷,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92万元。针对全县受灾情况,我县及时进行安排灾后重建和修复工作,纳入灾后房屋重建的有30户、修复建设的有18户,下拨灾后重建补助资金41.8万元。四是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启动实施塘冲水库至县城河道整治项目,计划投资6.7亿元;实施完成长吉、桐林和台烈3个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保障了3个乡镇2.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0.32万人)的抗旱应急供水问题。是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86万元,建成县城与城乡结合部、高铁站、高速公路沿线4G网络全覆盖;投入250余万元,改扩建18个通讯机站,受益11个行政村4860余户18800余人。实现全县行政村、社区2G网络和4G网络100%全覆盖,133个行政村和个社区覆盖移动广电宽带,年底可实现全覆盖。

(三)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1.促进制造业升级。一是加快“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情况。因我县不是首批28“双创”基地,所以无此项工作情况。二是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互联网”发展。立足打造黔东产业承接基地的目标,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着力培育以轻工业、电子产品制造业等为主的产业集群。目前已建成标准厂房30余万平方米,入驻企业63家,其中规上制造业企业24户。围绕大数据战略,制定《三穗县“互联网”制造业专项行动计划》,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和行业管理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三是无推动建设若干国家级制造业新平台情况。因我县没有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所以无此项工作情况。四是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积极组织贵州鼎盛服饰、贵州惠农机械等企业申报进行企业技术创新改造提升,两个项目总投资4000余万元,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92亿元。大力支持穗农机械有限公司、贵州华盛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创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力争2017年申报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2.激发各类主体创业创新活力。一是构建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与高等院校签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聚集贵州大学、重庆畜牧研究所、农业部水禽研究专家,组建三穗鸭资源高效利用及研发人才团队,建立了“水禽研究院”,为三穗鸭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制定《三穗县引进人才管理暂行办法》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按照“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将开发区作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围绕企业需求引进和培养人才,目前培训技术人员800多人次,管理人员200多人次二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出台《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三穗县科学技术奖励暂行办法和三穗县知识产权资助与奖励办法(试行)》等办法,组织贵州鼎盛服饰有限公司、三穗县建群养殖场、长吉乡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等企业,积极申报贵州山区特色农产品物流电商平台构建及运用推广、红阳猕猴桃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应用与转化等成果转化项目,申请省科技经费205.5余万元,目前正处于审批阶段。三是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创新。抓好“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发挥乡镇科技副职的积极作用,促进产业发展和科技服务。出台《三穗县鼓励科技特派员从事三穗鸭产业工作的办法(试行)》,鼓励支持机关事业单位科技人才带薪离职到三穗鸭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创新、领办企业。目前有3名机关事业单位科技人才到企业帮助发展。四是大力培育创业创新服务业。围绕高铁新区、工业园区、老城区建设和脱贫攻坚、旅游发展五大板块,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力争引进更多新的服务业企业,不断培育和发展壮大全县的服务业市场主体。截至目前,全县“四上”服务企业在库45户,同比增加8户,2016年国家通过新增服务业入库“四上”企业9户。抓好服务业发展政策扶持,加大对服务业企业入库的奖励和扶持,充分发挥500万元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通过风险补偿、贷款贴息、诚信纳税奖励等方式,大力扶持服务业企业发展。

(四)围绕保障改善民生,切实增进百姓福祉。

1.扩大就业创业。一是全力推进“雁归兴贵”行动计划。念好“吸、培、建、强、奖、扶”六字经,共提供创业咨询300余人次、创业指导50余人次、创业招聘服务30余次。二是认真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工作,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00人。三是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为236名高校毕业生开展实名登记,帮助132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专项招聘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47人。四是切实做好退伍军人就业创业援助工作。2015年共接收退役士兵41名,其中符合政策安排工作的12人,对29名自主择业退役士兵一次性经济补助36.8万元。

2.加强保障房分配管理。一是加快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完成902套公共租赁住房主体工程,争取10月底前全部建成。二是落实租赁补贴发放,发放租赁补贴464 913人,共8.22万元。三是加强保障房分配管理,通过建立历年来公共租赁住房基本建设台账、分配入住台账、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台账、租赁补贴累计发放台账。对全县保障性住房房源实行动态管理,避免保障性住房的空置。

3.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特色优势产业推进迅速。围绕6100万”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稻鱼、蔬菜、三穗鸭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全县完成稻鱼共生种养工程2.56万亩;完成鸭饲养量492.3万羽,出栏406.7万只,实现产值1.22亿元。二是农业园区建设深入实施。坚持“园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加快推进台烈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三穗鸭产业示范园、长吉精品水果农业示范园3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上半年,3个园区完成投资1.2亿元,实现产值4.8亿元。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较快发展。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1家,累计达238家;新增规模种养殖大户10户,累计达到138户;家庭农场109家。四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序推进,目前土地确权航拍完成100%,摸底调查完成98.8%

4.促进教育公平。一是积极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今年实施“全面改薄”单体项目18个,总投资3134万元,目前已建成5个单体项目,1个单体项目正在主体施工。二是认真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就读和升学考试政策。认真制定工作方案,搞好排查,强化宣传,按属地管理原则扎实开展好此项工作。今年,安排了513名随迁人员就近入学。三是正在规划城关地区教育布局,新建第三中学、第四中学、第三小学、第四小学,为解决进城经商、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打好基础。

5.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切实提升群众医疗满意度。成立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通过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创建平安医院”、“三好一满意”、优质护理服务等活动,县医院群众满意度95.85%,同期相比上升3.27%,中医医院群众满意度98.2%,同期相比上升0.4%二是开展分级诊疗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启动分级诊疗工作,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服务新模式,目前县级公立医院转诊1360人次,转诊率4.2%,同去年同期相比上升0.04%三是推进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及三医联动改革。组建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落实公立医院人事管理、绩效工资内部分配、运营管理等自主权,逐步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开。20151028日零时起,两个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由政府补助进行补偿,目前县政府投入项目建设、学科建设和药品零差率销售等改革补助资金2167万元。我县已将城乡居民医保与新农合保险整合,新农合全面启动大病保险工作,执行一站式及时结算补偿,城镇职工医保付费方式实行总额付费,并执行异地就医及时结算管理。

6.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一是加强“五险一金”运行保障。2016年,全县城镇职工医保、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分别参保8070人、5993人、8059人、2058人、5459人,完成基金征缴1360万元、62万元、75万元、98万元、1820万元,参保人数分别完成州下达任务的91.26%96.51%95.11%96.03%96.41%。我县未列入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二是认真落实临时救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1-8月,累计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378/次,发放临时救助201.43万元。发放农村“五保”供养金143万元;发放孤儿生活费21.45万元;发放城市“三无”人员最低生活保障资金46.48万元。

7.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一是严格执行“大气十条”。制定了《三穗县2016年大气污染防治年度实施方案及目标责任分解表》,完成辖区内14个加油站油气回收、12家餐饮油烟污染治理,督促高速、省道沿线6家节能砖厂对烟尘进行双碱除尘脱硫污染治理改造。二是严格执行“水十条”。实施13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8个水污染防治监测能力项目建设,农村环境和饮用水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巴米出境断面水质监测每月一次,县城以上城市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三是严格执行“土十条”。对未污染土壤进行保护,严禁排放污染物,加强监管。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把新增的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纳入环境评价,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控。四是理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共清理“黄标车”285辆,已淘汰16辆。

二、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建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县贯彻落实重大政策措施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究贯彻落实相关工作。二是建立健全督查问责机制加强绩效管理,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公开承诺制、专项工作包保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实行每个项目都成立一个专班工作组,分别由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任组长、县人大、县政协有关领导任副组长,并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责任人,每周一督查、半月一调度的工作机制,通过适时督导掌握情况、督促落实,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推动各项指标任务全面完成。三是突出投资拉动引领,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乡建设三大板块,重点推进总投资346亿元的高铁新区百亿级城市综合体、黔东(三穗)康养医一体化产业示范园、开发区城市综合体等10大标志性工程项目包建设,形成投资引爆点,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四是加快重点项目融资,相继成立了国投、城投、园投、旅投、扶开、城开六家投融资平台,积极与国开行、农发行、贵州银行、贵阳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促进我县教育、卫生、文体、养老、水利等重大项目融资。截至目前,全县政府性项目达成融资意向28.6亿元,为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撑。五是全力补齐全面小康短板以开展五融五帮工作为契机,抓实易地扶贫搬迁,深入推进城市资源带、龙头企业带、就业创业带”“三带扶贫模式,用社会停车场、加油站等稳赚不赔的城市公共资源带动精准脱贫。正在大力打造界牌“五融五帮”脱贫示范村景区六是“党社联建”为抓手,推动全县“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我县以“党社联建”创新发展模式为引领,深入实施“景区带村”策略,将颇洞生态扶贫示范园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走出了一条“农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 带动贫困村贫困户抱团脱贫的发展新路。以此为切入点将全县所有村分普及村、提升村、示范村、精品村四个梯次打造,逐步推进乡村旅游全覆盖。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力度和深度有待提高。一是PPP融资缺乏完整的操作模式借鉴,相配套的立法、制度等尚未健全,目前我县采取PPP模式融资的项目只有三穗县综合客运枢纽、高铁新区综合管廊两个;二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没有很好的落地,如企业债转股和直接上市融资的条件比较高,贫困地区的企业很难达到规定的要求,降低企业杠杆率的工作难以推进。

2.职业培训师资不足。通过县级职业培训为企业输送用工,由于县级机构师资匮乏,使部分就业技能培训科目、培训内容不适应现代就业需求,制约服务企业水平。

3.农民增收渠道有待拓宽。农业特色产业规模不大、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低,难以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改革步伐较慢,农民财产性收入较少。

(二)整改的主要措施:

1一方面要借鉴其他县市PPP融资模式成功经验,推出一批社会资本投资示范项目,建立形成我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积极推广PPP融资模式。另一方面继续通过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筹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PPP建设模式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同时建立健全社会投资管理机制,进一步拓宽投资领域和范围,增强民间资本吸纳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2.抓好职业培训。一是免费开展职业培训,统筹职业技能培训。二是聘请省、州级职业培训机构师资或专业人才到穗开展培训,增加培训师资力量。三是引进省州级培训机构定点开展培训,扩大职业培训阵地。四是加强对电子商务、新兴产业、易地扶贫搬迁的跟进培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人员贫困对象就业培训,创业引导,推荐就业服务工作。

3.依托“党社联建”和“五融五帮”示范建设,着力推动农文旅一体化融合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带动农村餐饮、物流、加工、娱乐等服务业,推动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同步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探索农产品生销售线上线下协同模式,支持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与电商平台对接合作,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帮助农民把产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

三、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建议

1.建立就业培训体系。探索多种多样切实有效的免费教育和培训方式,根据本地农民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社会用工的需求,充分依托技校、职校、社会力量和民办培训机构,建立为失地农村劳动力就业所需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来保证农村劳动力在就业道路上获取及时有效的就业新知识新技能,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市场化多样化的趋势。

2.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由于县级财政薄弱,建议取消项目县级地方配套资金。同时加大对困难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取消卫生、交通等项目专项资金的县级财政配套制度,并加大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投入,财政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化解公立医院债务。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

国务院文件 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