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穗地域特色
三穗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北部,是贵州省东出口之一,素有“黔东要塞”和“千里苗疆门户”之称。辖区资源禀赋、民俗文化丰富。
特色非遗
1.竹编工艺
三穗竹编工艺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是三穗县民间手工艺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八弓、瓦寨等地。传统的竹编主要有斗笠、背篼、竹篮、竹筛、撮箕、晒席、鱼啭等,用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通过长期各民族文化交融,竹编技艺融合了美学理念与非遗技艺,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提升了艺术性和观赏性。比如:竹编家具、瓷胎竹杯及精巧的首饰挂件、艺术性的竹包、竹灯等旅游产品,赋予了竹编工艺新的形式与活力,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创造当代市场价值。1984年,瓦寨斗笠作为国礼赠送给访华美国总统尼克松。2007年三穗竹编工艺被列为贵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土法造纸
三穗县土法造纸技术历史久远,其技艺主要分布在盛产白竹的八弓镇贵洞、泥山、界牌、蜜蜂等村。据《杨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杨姓迁入贵洞,以制纸为业传至当今已有近600年历史。造纸的主要原材料有白竹、石灰、玄(一种树叶材料),经过砍竹麻、石灰浸泡、淘洗、碾碎、配胶、抄纸、压榨、晾纸、裁纸、打捆等工序。纸张韧薄、吸水性强,可用于书写、包装、祭祀等。2007年三穗土法造纸被列为贵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3.苗族服饰
三穗县苗族服饰是一种复杂多样的民族服饰,以台烈、良上等地的服饰文化为典型。可分为童装、男装和女装三种。童装以青布右衽杉为上装,下穿开裆裤,佩戴“南瓜帽”或者鸽子尾帽。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女装以交领上衣和花边裤为基本款式,以土布为料,整个服饰由银帽、银项圈、上衣、裤子、腰带、花帕、围腰等几个部分组成,其制作主要包括纺织、静染、裁缝、刺绣、织锦、制作银饰、镶缀饰物等工艺,服饰刺绣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物象,如不同种类的花卉,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苗族迁徙历史等图案,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的重要作用。2007年三穗苗族服饰被列为贵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4.苗族祭桥节
苗族祭桥节是三穗台烈寨头村最隆重的民族节日。相传寨头的苗族同胞原居住在也雾山,后发现寨头地域宽阔,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于是经寨老们商定,决定搬到寨头居住,为把也雾山的龙脉接到寨头,需在石坪河上架一座桥,于是寨老组织12房族各修一孔,便形成了“十二房族接龙桥”。每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全寨男女老少身着苗族盛装到接龙桥开展祭祀接龙活动,祭祀仪式后人民欢聚芦笙堂踩芦笙、唱情歌,民族风情浓郁,热闹非凡,吸引了各民族同胞共同参与,大家“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2009年三穗苗族祭桥节被列为贵州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5.苗族刺绣
三穗苗族刺绣主要绣法分为挑花绣、平绣两种绣法。其中挑花绣为单色绣,平绣为彩色绣,刺绣图案常以枫叶、蝴蝶、虫、鱼、鸟等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绣品为头帕、围腰,三穗苗族同胞在着便装时包头帕,即三穗县苗族特有的牛角头饰,就是采用挑花绣。三穗寨头村的头帕图案没有什么底稿,完全是凭借绣娘传承的图案进行刺绣,不描图,不绘图,图案全在心中,看似随意,实则有序,绣出的整张图案远看对称,细看却略有区别,每一张头帕都不可复制,都是世间唯一。苗族平绣手法,主要体现在着盛装时穿戴的围腰,围腰以花鸟图案为主,底色为黑色,绣色有红、蓝、绿为主,色彩鲜艳,构图明朗,朴实大方。其底稿来源于苗族的剪纸,根据剪纸图案进行丝线的色彩搭配和刺绣。
9.苗族古歌
三穗县《苗族古歌》是三穗县苗族地区民间流传的以口传心记为传承模式,以“民族精英”为传承载体,以盘问对唱表现手段的集苗族世界观、科技观、社会观、宗教观、伦理观、价值观、法制观、审美观和编年史为一体的大百科全书式的创世史诗,流传于三穗台烈镇的寨头村、上坪村、石坪村,良上乡的上寨村、下寨村、巴冶村、桂槐村、桐合村、白眉村等苗族村寨,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古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古歌》是中国少数民族五大创世史诗中唯一一部非宗教典籍的创世史诗,不受时间、地点、场合和活动性质的限制,广泛使用于苗族婚丧嫁娶、节日庆典、亲友聚会乃至男女青年游方对唱等各种不同的场合,在苗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2017年三穗苗族古歌入被列为贵州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
特色美食
灰碱粑
油炸粑
雪洞米豆腐
辣子粉
干粉
三穗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