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烈镇“五项发力”定好基层建设方向盘

发布时间: 2020-10-15 17:05 字体:[]

台烈镇属于贵州100个示范小城镇9个行政村,183个村民小组,共有基层党组织13个(其中机关党支部1个,农村党支部9个,非公党支部3个)。曾先后获得省减贫摘帽乡镇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省卫生乡镇省生态乡镇州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辖区内寨头村荣获中国苗族第一村美誉,颇洞村获得国家3A级旅游景区、贵州省五好基层党支部。近年来,台烈镇始终紧紧绕农村发展、农业提升、农民增收,五项发力定好基层建设方向盘

一是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按照“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思路,扎实做好党组织带头人“选、育、管、用”环节工作,组织种植养殖大户、复转军人、返乡创业等能人参与到村级发展中来,最大限度发挥能人传、帮、带作用。同时,抓住“阵地建设”的关键。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升基层战斗堡垒作用。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各包村副职任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紧盯基层党支部建设“五个基本规范化”,明确“组织设置、班子建设、组织生活、党员管理、党费收缴、党员发展、党务公开、制度建设、阵地建设、廉政建设、台账管理”10个方面具体内容,由镇党政办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调度推进,利用好“三会一课”、党委中心理论组、农村讲习所等会议方式,以及横幅、展板等媒介方式及时和全面地进行宣传贯彻。2020年以来,各级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正常开展,举办中心理论组学习2期,“党课开讲了”活动1

二是注重后备力量培养。台烈镇注重从致富带头人、复转军人、优秀党员以及种植养殖专业大户中物色后备力量,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制订后备干部培训计划,对后备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施展才干。同时,各村按照一对一“传帮带”的原则,通过授知识、带思想、带作风,安排村级后备力量参与到脱贫攻坚、环境整治、矛盾化解等村级事务中,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全镇共有村级后备力量61人,其中:党员31人;女性5人;身份上,有致富能手27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5人,大学生毕业生5人,复转军人4人,返乡创业农民工16人。村级干部学历提升共计2人。在村党组织带动下,村级后备干部干劲足,热情高,工作积极,在村级各项工作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保持了村级班子和村干部队伍的持续稳定。

三是深化基层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干部激励考核机制,严格兑现考核奖惩。对年度综合考核评为“优秀”等次的领导班子、干部进行通报表扬,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并在干部选拔任用上,注重基层工作经历,优先向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干部倾斜,及时推荐德才兼备、群众公认、业绩突出的优秀基层干部,增强乡镇基层干部的政治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时,根据干部的现实表现,建立定期交流、重点交流等制度,通过加大乡镇与县直部门、周边乡镇之间的干部交流力度,促进干部的全面发展。2020年来台烈镇共派出2名干部挂职锻炼;因在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工作中,张美锋同志被授予省脱贫攻坚优秀党组织书记称号、州级和县级优秀党务工作者,陆文茂、田广香、姜铁军3位同志和台烈村支部分别获得州级、县级表彰。

四是激发集体经济发展。台烈镇依托“党社联建”模式,充分在村级挖掘产业能人、产业大户,吸引有技术、有能力的人到“党社联建”合作社中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三变六金”(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群众获得土地租金、劳务薪金、保底使用息金、分红股金、代种代养收益金、社会公益金)。9个行政村,均由村两委领办成立了合作社或者公司,根据各村的资源禀赋,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下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全镇耕地面积2.8万亩,已布局有精品水果、花卉、蔬菜、药材等3500亩,按照打造万亩蓝莓大镇目标,采取1+N”发展模式,以蓝莓为主同步发展花卉苗木、辣椒、冷凉蔬菜、稻鱼等。500亩以上坝区共3个,为台烈坝区、颇洞坝区、寨头坝区,总面积4282亩,可用面积2900余亩。林下经济围绕“四大工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百千万工程”。实施林下经济万亩示范点1个、千亩示范点1个、村级百亩示范点9个,已全面实现9个中心村每村至少一个百亩林下经济产业格局。

五是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台烈镇按照主要领导分片联系村、副职包村、干部包组、村干分村包片“四包责任制”原则,建立镇、村两级指挥体系,镇级指挥部,村级成立9个指挥所,9个镇包村班子成员任副指挥长,实现社会治理工作队村村全覆盖,并以村民小组或自然寨为单位,下派网格员对所包网格内的群众一包到底,把责任压实到每位干部职工肩上,形成人人有责、人人担责、人人尽责的良好态势,全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