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吉镇:多维度构建儿童友好型乡村
一是建强阵地聚合力,保障“童”有所依。以儿童成长需求为导向,整合村级闲置空地、办公场所,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服务资源进行共建共享,同步配套图书阅览、心理咨询、户外活动等功能分区,打造功能互补、服务互联的“儿童之家”。同时,积极对接安顺学院、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发动村干部、在职党员、爱心妈妈、西部计划志愿者等力量组建105人的专业化服务队伍,到“家”提供“帮管代看领学”志愿服务23次,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格局。
二是多元防护筑屏障,确保“童”有所安。采取“镇村搭台、多方赋能”的模式,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依托“爱心妈妈”结对帮扶、困境(留守)儿童走访慰问等服务载体,按照“分色分级”动态管理模式,对两端人员进行筛选排查,确保重点关注对象无遗漏、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处置。同时,积极挖掘离退休老干部、退休教师、老党员等爱心群体,组建“护苗”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入户走访、口口相传等形式普及未成年人防溺水、防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等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形成“党政统筹、村校落实、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护体系。截至目前,已将48人纳入橙色(高风险)类别进行管理,“一人一策”制定干预处置措施。
三是搭建平台激活力,推动“童”有所为。以“尊重儿童意愿、倾听儿童声音”为核心,建立“儿童需求响应机制”,在“儿童之家”、村组活动广场等儿童高频活动区域,创新设置“童声意见箱”,畅通儿童议事渠道,通过学校推荐、自愿报名的方式,招募一批善于发现、积极思考、热爱公益的“小小议事员”,由村级干部、退休教师担任“议事导师”,引导“小小议事员”围绕公共空间、村庄治理、校园建设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为基层治理补充儿童视角。同时,组建“红色小管家”志愿服务队伍,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引导儿童以“小主人”身份主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一人带动一户,一户影响一片”的良好辐射效果,不断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目前,已组织适龄儿童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银龄关怀”等实践活动12次。
撰稿:陈再兴
二审:张锦涛
三审:袁再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