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吉镇:整合“小田块” 激活“大动能”
一是精准摸排夯基础,科学规划明方向。组织镇村干部对全镇耕地面积、权属、地块分布、灌溉条件等基础数据,通过“实地丈量+档案比对+农户走访”方式,开展地毯式摸排“摸清家底”,建立“一户一档”土地信息数据库。同时,聚焦群众担忧的土地权属不清、收益不稳定、改造后耕种不便等问题,建立“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三级答疑解难机制,通过组织召开院坝会,动员老党员、老干部、种植大户主动现身说法,围绕利益激励、风险兜底、服务配套等方面,把政策讲清楚说明白,解决农户“不愿转、不敢转”的顾虑。根据摸排结果,长吉镇科学规划2025年“小田改大田”项目,计划在烧巴村等8个村建设2000亩高标准农田。
二是打造示范立标杆,创新联结聚合力。按照“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早能灌”的建设标准,通过挖除田埂土垄、整合“边角料”,打造“田块规整、设施完善、全程机械化”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2023年长吉镇选取塘洞坝作为示范点,完成500亩田块整治,产生“进出平衡”耕地面积142.4亩,配套建设机耕道1907米、农渠1530米,水肥一体化管网3170米。按照“农户自愿、村级组织、合作社运营”的思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以600元每亩的价格将各家各户分散耕种“巴掌田”集中流转交由村集体进行管理,通过“返租代包”的形式,引入专业农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种植,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实施、村集体和农户参与”发展格局。目前,司前村、长吉村已与岑巩县兆丰水稻制种公司达成5年以上合作,发展474亩水稻制种种植,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8.44万元,带动周边村民100余人就业,人均务工增收4000元以上。
三是健全机制强保障,长效管护促发展。建立“谁受益、谁管护”的责任机制,明确村集体、合作社、种植大户等为管护主体,建立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置”闭环管理机制,落实高标准农田日常管护责任,确保设施正常使用和耕地质量不下降。充分发挥村民在高标准农田管护中的主体作用,将基础设施维护、耕地保护等管护责任写进村规民约,细化管护标准与奖惩措施 。同时,由村集体牵头,组织农户成立管护小组,实行“划片包干”,将管护责任落实到农户,依托“积分制”管理模式,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管护积极性,形成 “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管护格局。
撰稿:凌长均
二审:肖 敏
三审:袁再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