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笔街道木界村:“三个三”工作法壮大村集体经济
注重“三紧抓”,建强基层组织“硬堡垒”。始终以“三个紧抓”为牵引,着力打造最坚实、最可靠、最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一是紧抓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村级发展中的核心引领作用,规范化成立木界村党委,下设3个党支部,选优配强党委书记1名、副书记1名,委员3名,切实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统筹力度。同时,探索建立由2名村“两委”在内党员干部共同联系1个产业基地,负责协调发展中N个事项的“2+1+N”的产业管护模式,今年以来解决产业发展相关问题5个。二是紧抓资源梳理。坚持因地制宜,全面梳理整合村级资产资源,建立村集体经济管理台账,根据区位优势和本村特色,依托村级合作社,食用菌、精品水果“由有转优”,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发展壮大村级产业,持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推动村级产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木界村成立了省级村级合作社1家、州级合作社1家、工贸公司1家。三是紧抓班子建设。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和集体经济合作社理事长“一肩挑”,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进一步发挥村级党组织在发展中引领作用,有效调动发展集体经济的主动性,实现党支部、村委会和合作社共建,使资源和工作统筹更加有力。截至目前,木界村“两委”人员到村合作社兼职任职4人。
锚定“三底色”,画好集体经济“同心圆”。紧紧围绕壮大产业、强村富民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创新“红+绿+蓝”的“三色”抱团融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模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推动村级产业蓬勃发展。一是以“红色”精神为基调,激活文旅新型业态。红是指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以贵州省唯一开国上将——杨至成将军故居为红色文化底蕴,围绕“旅游+研学”“旅游+文体”等模式,引进了专业团队开发实施劳作研学基地,为全县各中小学及幼儿园提供规范的教学劳作场所,让在校师生融入生产劳动的体验式教育中来,以农业发展促进教育实践,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截至目前,共接待师生1万余人次。二是以“绿色”产业为根本,拓宽农业产业市场。绿是指绿色食品,在“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下,着力优化农业服务功能,把“生态资源”变成“致富资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精品水果产业——阳光玫瑰葡萄基地80余亩,30余亩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基地,并获得有机与绿色食品认证。葡萄年产量可达15万斤,年销售6万余斤,销售额30万元左右,主要销往贵阳、佛山等地。菌棒生产基地可实现年产菌棒200万棒,食用菌菌棒综合市场价格3.5-4元/棒,每棒综合利润为0.3元/棒,年销售额60万元左右。葡萄基地和菌棒厂累计解决就业70余人,累计增加收入2万元/户。三是以“蓝色”工业为保障,延长产业发展链条。蓝是指轻工业发展,经过多次考察磋商,投入建设了“再生资源集中回收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为31590.8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033.73平方米,总投资1500余万元,项目建设期间就近就地带动30人以上参与项目建设务工就业,人均务工收入5000元以上。目前该项目正在全力推进,投入运营后可稳定解决25人以上的劳动就业,间接性带动15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
做实“三举措”,激发集体经济“强动力”。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利用人才队伍育能人、示范带动促增收、村级三资拓收入,三措并举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根基。一是重培育强队伍。持续优化配强村干部队伍,建立村级后备力量队伍,并通过跟岗“贴身式”辅导、“体验式”锻炼,进一步提升村级人才队伍综合素质,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夯实人才基础。今年以来,村级后备力量进入村“两委”1人,纳入后备力量培养5人。二是强示范促成效。充分发挥党员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带头示范作用,由党员带头、致富能手配合,积极开展志愿送技术指导服务活动,为群众提供农业产业技术指导,不断增强其增收致富能力。截至目前,共开展技术指导服务10余次,政策宣讲10余次。三是严管理重监督。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通过建立村级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清理、登记、管理“三资”台账,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同时,村级纪检员定期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三资”管理情况等进行监督,持续守好村集体“钱袋子”。
撰稿:何 恬
一审:吴天慧
二审:吴先锡
三审:向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