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 贵州省人民政府 |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Rss订阅 | 个人中心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 正在访谈

精准扶贫 产业直补 助推扶贫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   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如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推动产业发展,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一直是我县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县委县政府大胆创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充分结合我县自身实际,于2016年12月出台了《三穗县精准扶贫产业直补实施意见》,并大力组织实施,有效推进了扶贫产业发展。

汪承国是雪洞镇界牌村的一位贫困户,一家人常年在外打工,由于年纪越来越大,又没人照看家里,2014年,外出多年的汪承国回到了老家,自己在家里种田,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经过积极争取,他得到了产业直补资金,并用这个钱买了两头仔猪。现在,猪的长势越来越好,一头母猪还怀了小猪仔,等到小猪仔出生,长到一定程度,拿到市场上去买,就可以为他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

【同期声】界牌村村民汪承国

以前我是在广东那边打工,后面年纪大了,我就回家,有这个产业直补(政策),我就养了猪,养了牛,又还补助了我们5000块钱,又还有“特惠贷”,这些种种对我们老百姓都有很大的好处,利益很多。

跟汪承国一样,界牌村的欧秀刚也是产业直补政策下的受益贫困户,最初,通过产业直补项目的补助资金,他购买了500只小鸡仔,做起了一个小小的林下养鸡场,而凭借他多年的养鸡经验和对林下养鸡技术的研究,如今,他的养鸡场规模越来越大,由从前的一个养鸡场,已经扩大到了4个初具规模的养殖场,而靠着这些满山跑的鸡,也让他们一家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

【同期声】界牌村村民欧秀刚

开始养的时候就是愁销路,后面我把市场打通后就不愁销路了,蛋也不愁销路,这鸡也不愁销路了,这鸡基本上都是上门来拿的多,对于这销路来讲没得问题,一般就是(卖到)23、24、25元钱(一斤)的情况。

产业直补项目,不仅使贫困地区群众的种养殖产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也给许多贫困群众带来了就近就业的机会,效果显著,很大程度上帮助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吴谋政是界牌村一个90后的年轻小伙子,就是在产业直补的政策支持下,引进了26只羊,在家办起了一个小规模的养殖场,不仅实现了就近就业,又能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同期声】界牌村村民吴谋政

现在(在家养羊)政策好(有补贴),家里面有小孩,(又能)照顾小孩,照顾家。

自产业直补项目实施以来,雪洞镇采取有力措施,通过积极组织帮扶干部到贫困户家中进行宣传、动员,截至目前已经实施产业直补项目的贫困户有502户,发放资金250.85万元,其中,2016年261户130.35万元,2017年214户120.5万元。

【同期声】雪洞镇党委副书记杨源

我们在产业直补工作上主要是围绕贫困户对我们结对帮扶的满意度为出发点和满足群众的获得感为出发点,以及我们即将打款的第二批产业直补,我们镇的产业直补兑现率将达到88%。

通过实施产业直补政策,对全县贫困农户发展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其他创收项目给予不高于5000元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补助,使贫困群众自主发展产业的意识不断增强,户户有产业支持,家家有增收渠道,从而激发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同期声】县扶贫办主任衮民警

产业直补项目是我县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探索出的一个有效促进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的创新做法。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和特点,一是充分结合群众意愿和基础条件,贫困户自身能做什么、做成什么,我们就按规定标准补助什么;二是充分激发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只要贫困户做了,我们给予补助;三是实现了产业发展和群众获得感的“双丰收”,2016年和2017年,我县安排产业直补项目政策资金是3142万元,共发展了生猪养殖约15000头、肉牛养殖1000头,同步带动其他种养殖业发展,帮扶6284户23980名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户均增收7500元。

记者谢颖甘云贵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国务院文件 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文件